《中国金融新闻网》:(邱兆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重在提高效率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作者:邱兆祥 发布日期:2017-05-15 09:21
金融机构在开展经营活动时,必须端正业务经营指导思想,平衡好追求经济利益和履行社会责任的关系,坚决遏制“脱实向虚”的倾向,树立正确的业绩观。金融机构应将服务实体经济的成效,作为评价经营绩效的一个重要标准,以此激发全体员工服务实体经济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努力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
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抓好实体经济。他指出:“我们国家要强大,要靠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是真正创造财富的经济形态,是一个国家的强国之本,富民之基。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开篇就曾指出,使用价值是构成社会财富的主要内容。抓好实体经济,不仅能为满足人民大众日益增长的需要提供物质基础,更关乎着增强综合国力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目前我国的经济总量虽然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但大而不强,自主创新的能力较弱的问题还相当突出。因此,振兴我国的实体经济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历史使命。
金融作为经济运行的核心和社会资源配置的枢纽,具有引导和优化资源配置,推进创新创业活动和产业升级等多方面的功能,因而在振兴我国实体经济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振兴实体经济,离不开金融的支持。按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论述,货币资本是实体企业的“第一和持续推动力”,决定着企业的启动及持续运转。习近平总书记最近在主持政治局第40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特别强调指出,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讲话,言简言赅,精辟地阐明了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振兴实体企业,关键是要走活金融这步棋。金融对实体经济服务效率的高低和供给资金的能力,是经济振兴和增长的极为重要的因素。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首次明确提出要“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重在提高效率。我国金融业尽管近年来得到长足发展,可谓体量庞大,品种渐全,但从总体上看,其服务效率还不高,难以匹配振兴实体经济对其提出的更高要求。在我国经济已步入新常态的背景下,金融业只有大力提升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大力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既是我国金融业的职责和使命,更是促进我国金融业自身转型发展的有效途径。那么,我国的金融业怎样才能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呢?笔者认为应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回归金融本质
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宗旨
金融的本质就是服务业,其发展的根基是实体经济。金融是因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并依赖于实体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其发展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构建有效的金融体系,来降低隐性交易成本和风险,提高实体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效率,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金融与实体经济互为肌骨,互相支持,互促共生。脱离实体经济的金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实体经济若无金融支持,则难以振兴发展。
纵观金融体系的演进,其发展的历程就是改进和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过程。金融只有与实体经济结合在一起,才能获得持续创新发展的根基和动力。离开了这个根基,偏离了服务实体经济的轨道,就会出现非理性的扩张,“以钱炒钱”,过度的自我循环和自我膨胀的现象。这种现象不仅会导致资源配置的扭曲,影响实体经济的发展,甚至还有可能引发金融危机。
百业兴则金融强,只有实体经济牢固,金融方可持续稳健。因此,金融必须始终坚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导向,认清自身的地位和作用及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金融机构在开展经营活动时,必须端正业务经营指导思想,平衡好追求经济利益和履行社会责任的关系,坚决遏制“脱实向虚”的倾向,树立正确的业绩观。金融机构应将服务实体经济的成效,作为评价经营绩效的一个重要标准,以此激发全体员工服务实体经济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努力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
调整商业银行的信贷结构
合理配置金融资源
金融机构真正有效服务于实体经济,是指能够引导社会庞大、分散和无序的资本自动地流向那些最有效的产业和企业,从而产出最大的生产力。在我国现有的金融体系下,社会融资是以商业银行的信贷服务为主体。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投向和信贷结构是否合理,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应围绕供给侧改革,立足于振兴实体经济,找准着力点,通过信贷投放结构的调整,坚持实行有保有压,有扶有控的原则,做好信贷投放的加减法。
首先,要围绕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降低对“两高一剩”和“僵尸企业”的贷款比重,引领新的资金从一些高污染、高耗能、低效率的行业退出。其次,商业银行应增大对传统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以及“三农”、优质小微企业、科技含量高的科技型企业等薄弱环节的信贷资金投入。信贷资金着重向上述符合国家和地区重大发展战略以及“十三五”规划的领域倾斜。
商业银行通过盘活沉淀在僵尸企业,困顿于低效领域的信贷资源,投向更有发展潜力的真实高效的实体经济,有助于矫正要素禀赋的错配,优化信贷结构,因而是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率的重要举措。
聚焦建设制造强国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因此是振兴实体经济的主战场。从国家经济的长远发展来讲,无论是房地产业还是证券业都不是根本,而真正的希望则是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强大的实体经济。我国于2015年时已成为当今世界制造业的第一大国,但在品牌制造、创新能力等方面与其他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大而不强”仍是我国制造业需突破的瓶颈。制造业是一国实体经济的立身之本,做强我国的制造业,是大势所趋,形势使然。着力支持建设制造业强国,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心,金融业应深刻认识服务于促进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性,采取扎实的措施促进金融能更有效地发挥“第一推动力的作用”。
当前,我国的金融机构应围绕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聚焦“中国制造2025”,加大支持建设制造业强国的力度。既要利用金融资源和信息的优势,大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也要推动企业注重用新技术新业态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通过支持企业的技术革新和设备改造,补齐软硬基础设施短板,提高创新发展能力,为企业的调结构、增效益和转型升级创造条件。顺应振兴我国实体经济的需要,着力支持制造业的创新发展,推进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有助于实现金融供给与实体经济发展的需求有效匹配,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和水平。
注重金融创新
积极开发新产品和新的服务方式
“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不只是针对科技企业和传统产业,也是对金融业的要求。创新是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最重要的途径。金融创新涵盖了对金融制度、机构、产品和市场结构等多个方面,其中产品创新和服务方式的创新是核心内容。产品和服务方式的优劣,以及能否不断开发、创新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方式,是影响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最重要的因素。近年来,我国金融业的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新能力,虽然已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从总体上看,与实体经济发展的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当前,我国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不高,其中一大掣肘就是创新不足,产品和服务同质化严重。
金融业要从战略高度,做好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新。既要促进原有产品的改造创新,更要重视创造出新的产品;既要创新服务方式和优化服务体系,又要提高服务的覆盖面和快捷度。有条件的金融机构应适当增设产品和服务研发中心,舍得花钱加大包括开发新产品和更好的服务方式在内的金融创新力度,开发出更多适销对路的新产品,提供更多的综合化、特色化、差异化的优质、高效服务,以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
附:原文链接:www.financialnews.com.cn/ll/gdsj/201705/t20170515_1175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