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金融学院(China Schoo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 UIBE)发源于中国人民银行创办的“中国金融学院”。学院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秉承老一辈革命家“办好金融学院,培养新一代银行家”的嘱托,秉持“在金融界起到人才和教材的种子作用”的办学理念,以建设国内顶尖金融学科教学科研基地为办学定位,扎根中国大地办金融教育,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及国际交流等方面聚焦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1987年9月20日,经国家教委批准,人民银行牵头成立的中国金融学院开始招生。学院由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现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光大金融公司、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等九家董事机构共同出资建立。原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证监会首任主席刘鸿儒教授出任首任院长。2000年6月,原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原中国金融学院合并,组成新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次年3月,在原中国金融学院金融系、工商管理系、国际经济系基础上组建成立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学院秉承两校特色,具备专业化程度强,国际化程度高的特点,并与金融业界保持广泛而紧密的联系。2023年11月25日,经学校研究并征求教育部有关司局意见,学院正式更名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金融学院”。
学院现拥有金融学、金融工程学、金融科技和投资学四个本科专业;金融学硕士、金融工程学硕士、金融专硕、数字经济专硕四个硕士学位授予点;金融学、金融工程学两个博士学位授予点,并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本科层次设立鸿儒金融实验班、量化金融实验班、特许金融分析师(CFA)实验班等特色培养方式,硕士层次设立量化金融专硕项目。形成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等完备的各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学院拥有一支具有共同愿景,职称、学历、年龄和学缘结构合理,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教学、科研团队。现有专职教师92人,其中教授36人,副教授37人,博士化率达到93%。学院现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4人,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学者2人,北京市教学名师4人,北京市社科理论百人工程学者1人,北京市优秀青年人才1人,北京市优秀教师2人,北京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人,北京市课程思政教学名师3人,首都教育先锋教学创新个人1人,科技创新个人1人,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获奖得者3人,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1人,胡绳青年学术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1人,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金融学终身成就奖”“金融学杰出教师奖”各1人。
学院坚持教学为本,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建设一个彰显思想性、创新性、特色性的高水平研究教学体系,历年来获得获得市级以上奖项数十个。学院注重科研引领学科发展,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前沿性研究、经济建设与金融发展需求,调整科研方向,加强科研组织,整合力量,打造“平台、团队、项目、机制”四位一体的科研建设体系,在国内外顶刊持续发表讲述中国故事的科研论文,为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积极建言献策。持续推进中国金融学科的理论创新和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
学院始终坚持“新一代银行家摇篮”为初心,致力于塑造高素质、创新性、国际化的高级金融专业人才,注重学生学术能力和应用能力培养。用顶天立地的研究,培养经世济民的人才,为国家和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深入了解国情、具备国际视野的高端应用型金融人才。学生以专业知识和技能扎实、外语娴熟、思维活跃、实践能力强而受到社会的高度认可,连续多年实现就业层次、就业率双高。学院培养的毕业生遍布全球各地,主要分布在金融系统、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外资企业等领域,为国家乃至世界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尤其是金融事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学院依托贸大国际化特色,不断推动学院的国际化进程,持续培养国际化人才,与英国伯明翰大学、纽约城市大学巴鲁克学院、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等著名海外高校签订了交流合作协议。学生可通过访问生、双学位、硕士预科等多种项目,前往欧美著名高校访学深造。同时,学院联合英国剑桥大学、美国康奈尔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开展寒暑期研习项目,为学生提供由世界顶级学府教授讲授的最前沿的经济金融课程,提升学生对综合知识实践的运用能力,拓展留学及职业选择的深度和广度。学院留学生项目经过多年发展,逐步形成并完善覆盖本、硕、博不同层次,中英文多种模式的留学生培养体系。国际金融硕士(MIF)项目为“一带一路”国家政府和企业持续培养中高级人才。
在新的历史时期,学院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服务新时代高水平开放伟业为己任,坚持“教学立院、科研强院、服务富院”的战略思路,建设“和谐、凝聚、诚信、奋进”的学院文化,肩负金融强国使命,推进金融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以更加开放的态度、更加创新的思维、更加务实的作风,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为中国金融事业的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数据截止2024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