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殷墟甲骨文中,"食"字以人跪坐于盛器前的形象呈现,昭示着中华民族对食物的敬畏。北宋《东京梦华录》记载的"食店规矩"要求"每日扫刷炉灶,务要洁净",折射出古人朴素的食品安全智慧。从神农尝百草到李时珍著《本草纲目》,中华文明始终将食品安全视为生存之本。
在全球化与工业化交织的21世纪,中国食品安全治理正在经历历史性跃迁。2024年新版《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增设的"终身行业禁入"条款,将违法成本提升至国际领先水平。更值得关注的是"数字食安"战略的落地一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构建的区块链溯源平台,已实现重点食品品类100%全流程可追溯,这项技术突破使2024年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发生率同比下降41%。
然而近年来,一个个触目惊心的现实让我们惊觉,舌尖上的危机从未远离。2024年3月,某省中学食堂的预制冷冻狮子头被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超标8倍,导致数十名学生高烧腹泻;同年4月,海关截获的日本核污染地区走私糖果悄然流入校园超市,辐射值超过安全标准3倍;更令人震惊的是,某高校实验室学生误将亚硝酸钠当作食盐使用,险些酿成集体中毒事件。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每年约200万人死于不安全食品,其中青少年因免疫力较弱、饮食场景集中,成为高风险群体。这些冰冷的数字背后,是无数家庭的破碎与青春生命的陨落。
当外卖骑手穿梭于校园林荫道,当网红零食占据课桌角落,当实验室试剂与食品混放酿成悲剧,食品安全早已成为关乎每位青少年生命健康的必答题。在物质丰裕的时代,当商人把利润凌驾于人性之上时,我们不仅要警惕看得见的过期霉变,更要防范道德底线崩塌的新型隐患。
站在人类文明的长河边回望,食品安全始终是文明进程的刻度尺。它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食品安全藏在食堂阿姨佩戴的口罩里,印在外卖包装的溯源二维码上,更刻在每个公民敬畏生命的心中,当我们凝视餐盘中的食物,看到的不仅是蛋白质与维生素的组合,更是整个社会文明的镜像。这场舌尖上的战争没有旁观者,只有每个人都参与进来,才能守住人类文明的最后防线。因为捍卫食品安全,就是在捍卫我们文明的未来。
本系列推送为对外经贸大学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系列活动之一,由保卫处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