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生园地 - 学生动态

学生动态

【校友专访】脚踏实地,建功立业 ——记89级校友、中国建设银行总行资产管理处处长李军

【校友专访】脚踏实地,建功立业 ——记89级校友、中国建设银行总行资产管理处处长李军

脚踏实地,建功立业

——记89级校友、中国建设银行总行资产管理处处长李军

李军学长高考后选择到中国金融学院学习,是因为中国金融学院系中国人民银行和四大银行共同出资创办,为国家金融系统培养未来人才的基地。

对于中国金融学院四年的大学生活,李军学长回忆说,当时校园很小,可是学生们的课余生活很丰富。同学们读书、打球。李军学长还和一些志趣相投的同学组建了围棋协会,这也是金融学院最早成立的几个社团之一。李军学长也曾参与到学生杂志《足迹》的工作中去。听说学院后来又创办了《金融方舟》这一学术性杂志,李军学长说,大学生写作金融类学术文章时,不必拘泥于书中所讲的观点,金融行业博大精深,观点也很多,不分对错,能够自圆其说就是好的想法。

1.大学时代: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

在李军学长对金融学院的回忆之中,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他们宿舍的打水制度。李军学长自豪地说,他们408宿舍,是当时金融学院最团结的宿舍,获得过院里的“健康文明宿舍”奖项。那么李军学长津津乐道的打水制度又是怎样的呢?在开学之初,宿舍六个人一去打水就是四壶,然后发现用不完,打水也就不那么积极主动了。李军学长就想出了一个奖惩方法:宿舍六个人轮流去打水,如果有人忘记了去打水,就罚款一元,交给寝室长,之后积累起来大家一块吃饭。只有李军学长和另一个室友没有被罚。

藉由这件小事,李军学长说起了管理科学中有奖惩、能量化的重要原则。在对团队的管理当中,不能只讲号召力,奢望一呼百应、应者云集的场面,而是要相信管理的科学,运用量化手段进行管理。李军学长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不足之处就在于只讲定性,不讲定量。

李军学长毕业之后自学了法律,他说所学习的每一条法律条文都可以分成三段: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应当怎么办,如果不这么办会怎么样。学界常说的“三要素说”,即每一法律规则都有假定、处理、制裁这三个要素,对应着法律规则的适用条件、应为模式、勿为模式这三个要素。同理也可应用在管理条例的制定之中,学以致用。之后李军学长又延伸到了总行对分行的管理上,认为在每一种情况下,有特定的调理和处理方式,有一系列的奖惩机制。

在回忆当年的舍友情谊和大学生活之后,李军学长不无感慨地提起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一观点。这是2012年五四青年节时,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所提出的,他认为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却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

在李军学长的大学时代,大学生有着士大夫情怀,以天下为己任,而正如人们所说,九十年代之后,中国再无知识分子,再无拍案而起、挥斥方遒的知识分子。

沿着管理的话题,李军学长说起了他前些年去江西婺源的所见所感。婺源虽然现在属于江西省的行政区划,但却是徽文化的典型代表。婺源当地的宗祠规模浩大,鳞次栉比,体现了农村社会对宗族家法的重视。在那里,李军学长深切地体味到了文化的力量。

李军学长举了北京和纽约、巴黎、伦敦等国际化大都市的例子。他说北京的高楼大厦和繁华程度,与其他国际大都会不相上下,甚至更胜一筹,但北京的城市规划管理和城市运转秩序却远逊于其他大都市。而当我们问到北京城市建设不顺利的原因是因为市民还是政府时,李军学长说,人民水平落后的国家,不会成功实现民主,而任何一个成功的民主国家,都不会有落后的人民。北京不健全的城市秩序,与北京居民良莠不齐的素质水平,唯有政府与市民的共同发展,才能最终实现北京的飞跃变化。

李军学长也回忆起了在他上大学时期发生的一件国家大事,那就是1992年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有两次下海潮流,第一次是改革开放初期,在80年代初,参与者主要是两劳人员,即劳动改造人员和劳动教养人员,文化水平和素质能力有限,虽然初期有不少人取得了成功,但最终大部分还是失败告终,草草收场。到了1992年的春天,则是第二次下海浪潮的开端。国家在经历89年的混乱之后,中央对改革开放的思想有了一定的质疑,当时的风向转变,转向了不开放、不改革的老路上,甚至更甚于以往。但在1991年12月,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给了中央很大的触动,小平同志看到了危机。如果国家坚持不改革、不开放,而走以前的老路,违背唯物主义历史观,跳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那么苏联的前车之鉴也可能将印证在未来的中国。

当时,李军学长在学校的一个小图书馆看报,是《深圳特区报》,上面发表了很多小平同志南巡之后的讲话,以“改革促发展,发展促稳定”的观点为核心。李军学长在2月初看到这篇文章后,在两报一刊(也就是著名的《光明日报》、《人民日报》和《红旗杂志》)上查找,却没有关于小平南巡讲话的任何内容,以李军学长当时的政治敏感度,觉得中央内部在开放还是不开放之间存在分歧和争议。之后李军学长就特地关注“两报一刊”,以及《深圳特区报》关于小平南巡的文章,在过了几个月后,“两报一刊”几乎同时原封不动的转载了《深圳特区报》关于小平南巡讲话的相关文章。李军学长微笑着说,可见是小平同志说服了中央的其他领导,坚持走改革开放这条路不动摇,果然之后便迎来了92年的第二次下海浪潮。

军学长通过这件事告诉我们,在大学时代,应当多阅读报纸,多关注时事新闻,培养自己对政治事件和经济事件的敏感性,只有这样才能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对国家政策和经济动向有更准确的把握。

军学长在工作后,去英国学习了MBA课程,英国学风良好,治学严谨,当时,他学到“EVA绩效考核指标”这一先进概念,但国内却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一先进管理理念,而在李军学长回国之后,建行才首先引入了“EVA考核体系”,并且逐渐推广到其他的国企。可见我们国家仍有很多事物要向国外学习,以吸收更多先进的经验、方法。

2.职场扬帆: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李军校友近照

李军学长向我们讲述了自己的工作历程。毕业的时候,建行很缺人才,第一年是在上海锻炼。现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王岐山当时任中国建设银行总行分管人事的副行长。王岐山认为,应当重新理解“艰苦”的概念,他认为去中西部的城市并不是真正的艰苦,作为金融从业人员,任务量大的地方,才是真正的艰苦。所以李军学长那一批18个人,成为了建行总行历史上第一批去上海锻炼新人。

岐山同志真是了不起的人。在李军学长去上海工作几个月后,岐山同志就调任人民银行副行长,很快又转任建设银行行长。李军学长十分钦佩岐山同志,他在建行总行工作以来共经历了八任行长,而岐山同志是大家公认的最优秀、最有才华的一位。

在建行的工作生涯中,李军学长更换了很多部门,也做过很多的岗位,他认为频繁换岗位的经历,对人的锻炼是很大的,能够迅速提升个人能力,加深对整个行业的理解。

3.寄语: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李军学长后来又到苏州分行挂职锻炼,做房贷业务。李军学长刚去时,苏州有十个分行,他所管的分行倒数第二,而一个季度后,就便为正数第二,李军学长因此提拔了两名下属,他说,管理要给人以升职空间,这样才能把团队带好。

 李军学长在苏州分行挂职锻炼结束后,回到北京总行,继续在投资银行部做债券承销和债券冲销的工作,从2005年到2014年连续7年市场第一,已然成为建设银行投资银行部的招牌。而李军学长最为自豪的,是2005年资产证券化,学长拦下了建行做资产证券化。因为当时中国金融市场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没有大量的证券化需求,中国的债券大多由银行持有,也就是说资产证券化之后,建行卖给工行,工行再卖给农行,农行再卖给建行,最终证券只是在各个银行不同部门之间倒手罢了,毫无经济效益可言。李军学长以一己之力挡下了这件“荒唐事”。

在访谈的最后,李军学长为我们录制了一段视频,表达了对我们的殷殷期待。他希望我们能够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做事,踏踏实实做人,不可一蹴而就,好高骛远。

 

(作者:沈丛巍)

注:该文已被共青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委员会主编的《足迹》一书收录,该书版权归共青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委员会所有,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