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讲坛】《中国金融政策报告》项目(课题组)专家讲坛第八讲:对外经贸大学张海云教授分享“中国证券化市场发展的脉络与趋势”
6月28日,《中国金融政策报告》项目(课题组)专家讲坛第八讲于五道口金融学院开讲。本次讲坛特别邀请项目资深专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市场研究中心主任、金融学院教授、全球风险协会(GARP)北京分会共同主席张海云教授,进行主题为“中国证券化市场发展的脉络与趋势”分享,并特别邀请三位项目资深专家——中拉合作基金原首席风险官范希文、保德信投资管理(上海)有限投资公司董事总经理孙昊、三亚国际资产交易中心有限公司执行总裁杨冀川担任现场点评嘉宾。项目团队成员、学院博士生们及各中心研究人员踊跃参加会议。
(图为会议现场)
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金融政策报告》项目(课题组)执行负责人何海峰对与会嘉宾进行了介绍,并对现场听众表示热烈欢迎。
(图为主持人河海峰)
主讲专家张海云教授从中国证券化市场发展阶段、中外证券化产品类别、证券化领域的标准化与国际化、国内证券化领域的独特复杂性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精彩和深入的讲授。国内证券化市场在过去30年经历的发展阶段包括试水期、蛰伏期、爆发期、成熟期,近年已进入成熟期。从产品类别和风险收益特征上看,国内外证券化市场不存在整齐划一的对应关系。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国际证券化领域的主导方向是标准化建设。虽然,国内证券化市场的规模化发展晚于西方,标准化建设也稍晚于西方,但近年来,国内标准化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而这也是国内证券化市场进入成熟期的标志性特征。国内证券化领域的标准化建设和国际化发展是相辅相成的,而证券化领域的国际化与金融市场国际化和人民币国际化的大方向是一致的。
(图为演讲嘉宾张海云)
张海云教授指出,国内证券化市场独特的复杂性体现在证券化生态体系的多个环节,包括但不限于产品设计、产品分类、监管体系、风险分担安排、信用评级等,投资分析不该忽略这些独特的复杂性。
项目资深专家杨冀川对本次讲座进行了现场点评。他结合自己的业界工作经验,对中美资产证券化的特点及差异进行了比较,例如,他提出资产证券化最重要的环节是实现主体的信用隔离,在美国主要是借助特殊目的主体(SPV),在中国主要是依靠信托公司。同时,中国资产证券化的买方市场尚未形成,缺乏信托、保险、券商等机构买方。
项目资深专家孙昊对本次讲座进行了现场点评。他认为,资产证券化产品涵盖了债券类产品的所有风险特征,比如,利率久期、信用久期、波动率久期等,并提出MBS与整体经济杠杆的关系、MBS对各参与主体和整体经济的利弊大小仍是资产证券化领域值得研究的问题。
项目资深专家范希文也对本次讲座进行了现场点评。他表示,在美国合成型资产证券化产品可以起到套利和释放资本金的作用,在中国CDS(信用违约互换)市场有限的情况下,能否及如何推出合成型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值得进一步研究。同时,他还认为,应当了解资产证券化产品的风险本质,从而避免发生金融危机。
在问答交流环节,四位专家就现场听众所提出的绿色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在科创企业融资中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悉心解答。分享结束后,项目团队与嘉宾合影留念。
图为与会专家与项目团队成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