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生园地 - 学生动态

学生动态

【国家安全教育】《生活的小安全 国家的大安全》系列推送之网络安全

截至2023年,我国网民规模达10.92亿,数字经济规模超50万亿元。数字世界已经成为了我们的第二生存空间。在享受技术红利的同时,网络安全威胁如影随形:全球每11秒发生一次勒索攻击,我国每年处理超2000万起网络犯罪案件。在国家安全日之际,让我们聚焦网络安全这一“看不见的战场”,解析威胁、普及知识、共筑防线。

网络安全威胁全景

①传统威胁升级:病毒与木马的“智能化”转型

2023年,某高校教师点击“会议通知“邮件,随机触发新型勒索病毒,导致科研数据被加密,需支付3比特币(约90万元)赎金。正如这一案例所揭示的,现代病毒已从单一破坏转向“潜伏-渗透-爆破”模式,利用AI技术模仿用户行为,绕过传统杀毒软件检测。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监测显示,2023年“高级持续性威胁”(APT)攻击同比增长47%。

②数据泄露:数字时代的“多米诺骨牌”

目前,我国个人隐私泄露问题日趋严重。据统计,全球每分钟泄露38000条敏感数据。我国《2023年数据泄露调查报告》显示,83%的泄露事件源于内部管理漏洞。黑客会通过伪装客服、伪造WiFi热点(如“免费机场WiFi”)等方式诱导用户交出账号密码。公安部网络安全保卫局通报的某案件中,犯罪分子仅凭一个钓鱼链接就窃取2000余人的个人社会保障账户信息。

③供应链攻击:击穿防线的“特洛伊木马”

与传统的病毒攻击不同,在供应链攻击之下,软件、开源组件、云服务供应商都可能成为攻击跳板,这更需我们建立全链条防护体系。如2020年,黑客通过软件更新渠道植入后门,波及18000家企业和政府机构。我国某物流企业曾因第三方插件漏洞导致全国物流信息泄露,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

网络安全满意度民众调查

网络安全防护行动进行时

①网络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持续完善

国务院《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保护条例》明确能源、金融等八大行业网络安全防护主体责任。持续开展“清朗”“净网”系列专项行动,净化网络不良信息,营造良好网络生态。2023年,各级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主管部门累计清理违法信息2.1亿条,封禁违规账号320万个。

我国现行网络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②网络安全技术攻防能力跨越式提升

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建成全球最大病毒样本库,日均分析新型病毒超5000个。“长城”反勒索软件平台已为3.6万家企业提供免费解密服务,挽回损失超20亿元。

③全民网络安全素养工程深入推进

于全国中小学全面普及信息技术课程,相关课程标准新增“网络安全实践”模块。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常态化开展“网络安全宣传周”主体活动,2023年,线下活动累计参与人次突破1.2亿。

培育个人信息安全防护意识

采用“3-2-1”密码管理法则,即设置三种密码类型(普通网站、金融账户、核心账户)、两步验证方式、一个密码管理器;警惕“123456”等弱密码。据统计,2023年仍有32%的数据泄露因此发生。

开展个人信息设备定期“体检”。使用官方工具(如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出品的“安全助手”)扫描手机内部可疑应用。于计算机终端安装经官方认证的杀毒软件,随时关闭不必要的远程访问端口。

了解网络行为守则。遵守公共网络“三不原则”,即不在公共网络条件下登录敏感账户、传输重要文件、点击弹窗广告。 开展社交平台“信息脱敏”,即隐去证件号、住址等关键信息,如将“生日1990.01.01”改为“生日1月”。

安全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网络安全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只有了解网络、维护好网络安全,才能让网络生态可持续发展,让你我用好网络资源、从中受益。国家安全日不仅是纪念日,更是行动令,从个人到国家,网络安全防线需要每个节点的参与。记住:

——每一次谨慎的点击都是对攻击的阻击

——每一份安全意识的提升都是防线的加固

——每一轮技术创新都在为数字未来筑基

本系列推送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系列活动之一,由保卫处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