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学院新闻

学院新闻

金融学院2011级本科生成功推行校友导师制度

金融学院2011级本科生成功推行校友导师制度

金融学院2011级本科生成功推行校友导师制度

为了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在校学生与金融业界的交流,帮助学生将课堂学习和未来职业建立联系,使专业教学与职业实践相结合,发挥金融学院杰出校友的榜样作用,金融学院于2012年在本科生阶段推行“校友导师制度”。目前该制度已在2010级和2011级本科生中实施。校友们积极参与学院人才培养,与同学们进行富有深度的实务沟通与学业、职业规划交流,在学生的培养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拓宽教育途径,优秀校友参与人才培养

“校友导师制度”是我院2012年实施的一项人才培养制度,得到了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校友的大力支持。学院在广泛征求历届校友和在校生意见的基础上出台了《关于在本科生推行校友导师的相关规定》,明确了校友导师的选聘原则与职责、学生应遵守的注意事项以及考核方式等内容,并在该规定的基础上邀请更多的校友加入导师队伍,共同促进在校学生的发展。校友导师均在我院历届毕业生校友中选聘,原则上需在工作岗位上工作三年以上,具备一定的金融经济相关领域从业经验,热心教育事业,愿意为学院学生培养贡献力量。通过校友自荐、校友会推荐 和学院老师推荐等多种渠道,经过校友与学生的双向选择,有 110名校友参与到2011级的校友导师队伍中。

校友积极参与,来自金融业界不同行业

金融学院校友导师分别为来自金融学院1987~2008级的历届校友。校友导师目前的工作单位涉及证券投资、外汇交易、私募股权、金融保险、信托、会计审计,工作地点遍及北京、上海、广东、深圳、香港、重庆、厦门等多个城市。他们的专业从传统机构到新兴板块,基本涵盖了金融行业的各个领域。

由于校友导师的本职工作繁忙,因此学生与校友导师经常通过邮件,电话等方式交流。校友导师向学生介绍自己所从事行业的现状、从事工作的性质特点、工作中所用到的专业知识,指导并帮助学生理清未来职业规划,使学生对其所在行业的认识更加深入,能够较早明确个人职业发展路径。有的在京工作的校友导师们虽然工作繁忙,但仍然会与学生定期见面、深入探讨行业动态,督促学生积极主动思考,敢于探索。在外地工作的校友导师有时利用来北京出差的机会,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约学生面谈,给予宝贵建议。这充分体现了校友们对人才培养工作的支持,彰显了金融学院朋辈间相互帮助扶持的良好氛围。

同学积极响应,双向选择校友导师

“校友导师制度”在 2011级同学中得到积极响应,共有140余名本科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兴趣,在遵守《关于在本科生推行校友导师的相关规定》的前提下,自愿申报选择校友导师。为了保证公平与高效,学院与每一位校友导师进行了沟通,确定了“师生互选、双向选择”的机制,结合校友的工作行业,有针对性地进行学生与校友的“匹配”。有的校友因工作原因无法继续指导学生,学院及时调整,给学生更换校友导师,保证了学生与校友之间的沟通顺畅。

联络沟通良好,校友助力学生成长

学生们与校友保持联系并就相关问题积极向校友咨询,校友们也耐心对学生进行悉心指导,“师生”们沟通顺畅,“校友导师制度”成效显著。就业于中国人保公司的1988级校友梁建刚主动联系学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及多个案例强调了专业外知识的重要性。就业于中信银行的1988级校友李刚不仅对他的学生介绍了银行业招聘在校生的要求,强调了就业方向选择的重要性,还针对学生性格,告诫学生工作中不能老想着一步到位,要脚踏实地地努力做事。就职于中国农业银行的2001级校友李鹏,他对学生强调了银行业职员所需要具备的素质,并殷切希望其指导的学生能在法律和会计方面多下功夫。而来自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的2013级校友孙科则用自己工作后考研、勇于挑战自己、克服困难的经历激励他指导的学生。与三个学生建立校友导师关系的2003级校友孙效,现就职于中国工商银行总行,他不畏辛苦,不仅建立微信群,在微信群中和学生探讨资产管理行业方面的现状以及一些情感方面的问题,还经常约三个学生面谈,言传身教,激励他的学生要有拼劲,督促学生自己在校时要好好跟着老师学习专业知识。

在交谈中,校友导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用专业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金融领域来分析问题并探索新的知识,培养学生敏锐的思维与金融全球化的眼光,在行业中力求不断提升自我素质,使自身能力得到提高。

校友导师制度的实施极大地鼓舞了校友回报母校的热情,为校友提供了一个延续自己与母校联系的平台。这一制度的成功实施,不仅有助于学生自身发展,更是对金融学院乐于奉献、互帮互助精神的完美诠释。相信参与其中的每一位校友和学生都能通过这一制度得到独特的体验和宝贵的经验,希望这些经验可以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